推薦-非商業旅人

 

詳細介紹(點我)

 

 





狄更斯誕生兩百年!

本書繁體中譯本首度問世,狄更斯最後十年的三十七篇散文

非商業的旅人,注定有著與眾不同的眼睛與感受,

狄更斯如同十九世紀的獨立記者,

描繪維多利亞時期鼎盛的大英帝國,社會的陰影之處。

他的散文,讓我們重新領會文字的力量。


一八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四十八歲的狄更斯應邀到倫敦商旅學校演講,於是有了靈感,開始在創辦的《一年四季》刊物陸續撰寫與旅行漫遊相關的雜文,並於一八六一年第一次出版時,故意取名《非商業旅人》。本書經過三次編選,最後一次是在一八七五年,也是他過世後五年,最後定本為三十七篇。當中第十三篇〈夜間漫步〉被企鵝出版納入「偉大的觀念」系列,成為歷史上一百本改變世界、深具影響力與啟迪的作品。

這些散文有狄更斯一貫的機智幽默,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提出深刻細膩的觀察與批判。狄更斯晚年飽受失眠之苦,〈夜間漫步〉即為他深夜獨行倫敦街頭,寫下他看到的無家可歸者與醉漢。他即知即行,關心濟貧院的收容婦女,關心船難事件的受難者與家屬,關心鉛中毒的工人,關心水手與兒童等,他自稱「非商業旅人」,其實更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獨立記者,描繪國力鼎盛的大英帝國底下漸層的暗影。本書可找到許多與狄更斯小說如《小杜麗》《聖誕頌歌》等的呼應之處,更可窺見他個人的心靈世界。

本書開頭第一章他如此自我介紹:「我不但是市鎮的旅人,也是鄉間的旅人,而且隨時都在旅途上。」狄更斯人生的最後時光,仍精力充沛地到處走訪,但不是以觀光客的身分,而是一個純粹的旅人,不斷地出走,且把故事帶回來。透過閱讀狄更斯的文字,我們彷彿也進行了一趟時空之旅,跟著他從深夜走到清晨,或在星期日穿梭倫敦巷弄裡的小教堂,或是沿著泰晤士河搭火車而去。

作者簡介: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家,不僅生前就是暢銷作家,一直到現在,是英語世界僅次於莎士比亞,著作最常被改編為戲劇與電影的小說家。狄更斯小時因家庭貧困,沒有受太多正規教育,這讓他對底層階級有更多同情,記者的經歷更讓他具備社會觀察的銳利之眼。狄更斯成名甚快,一八三六年第二本書《匹克威克外傳》就初嘗成功滋味,一八五○年後更創辦了自己的刊物《家常話》(Household Words)與《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狄更斯許多小說就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這些刊物上。一八七○年,狄更斯因腦溢血去世,葬於西敏寺,墓碑上寫著:「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其傳世作品有《雙城記》《孤雛淚》《塊肉餘生錄》《遠大前程》《荒涼山莊》等。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我愛身分地位》《哲學的慰藉》《好思辯的印度人》《機場裡的小旅行》《宗教的慰藉》《幸福的歷史》《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最後的演講》《海鮮的美味輓歌》《胡若望的疑問》等書。

 

詳細介紹(點我)

 

arrow
arrow

    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