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詳細介紹(點我)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發展為主軸的世紀,大學已成為各國知識創新和人力資源的競技場,大學競爭力即為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現代的大學源自歐洲中古世紀,有其深厚傳統和獨特精神,既是社會精英的培育機關,亦是研究學術的中心。臺灣於1928年創設臺北帝國大學,為一所兼具殖民性和近代性的「殖民地大學」、「國策大學」。1945年8月日本戰敗後,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體制,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該校不但是臺灣首創的最高學府,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實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乃至於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為臺灣近現代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中頗為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戰後初期是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史中的停滯階段,大專院校的數量甚少增加,而1945年至1950年的五年期間,對一些跨越兩個時代者而言,更是一段過渡而混亂的年代,臺灣大學不但四易其長,校務遲遲無法步入正軌,且師資短缺,經費支絀,學術研究幾呈真空、斷層現象,學生生活則似乎顯現雜亂失序。然而,其實況究竟如何?大學當局如何進行接收整編?如何進行新的人事布局?師資結構和質量有何變化?社會各界對接收後的臺灣大學有何期待和看法?尤其戰前的學術研究成果是否隨著大學的接收和改組而產生質量上的變化?其延續性或斷裂性又是如何?都是本書亟待解答的課題,藉期由一所大學的變遷和發展,適切掌握當時臺灣高等教育的特色。

本書特色

從臺北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

臺大如何在戰後的政權轉移下,度過這段失序的過渡時期?

本書將帶您一探第一學府──臺灣大學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歐素瑛

高雄市人,1968年生

現任:國史館協修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整理出版:《薛人仰先生訪談錄》、《陳寶川先生訪談錄》、《洪樵榕先生訪談錄》

執行編輯:《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

     《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

另撰有:〈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

    〈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的學風與訓育〉

    〈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

    〈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

    〈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

    〈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

    〈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師資招聘〉等論文多篇

 

詳細介紹(點我)

 

arrow
arrow

    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