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點

 

詳細介紹(點我)

 

 

世人在他們身上看見的黑暗、暴力與扭曲,其實,就是他們童年所面對的世界。

本書的許多思考來自作者過去十多年來在倫敦波特曼治療中心的經驗,他以精神分析的移情與反移情原則為基礎,試圖為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療工作傳達一線希望:加害者並非天生使然,而是因為失落的童年、曾經是受害者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在臨床上,治療師必須承認加害者與受害者這雙重身分,同時並存於個案身上,透過探索加害者的行為所呈顯的意義,將可確保治療的終極目標。

《失落的童年》前五章摘自作者另一本書《施虐男孩》,描繪青少年性犯罪者的精神動力學架構,強調青少年時期是打破虐待循環模式的大好機會,然而,社會卻經常錯失這個良機。精神分析師的目標就是找出有助於改變的要素。第六、七兩章以更寬廣觀點來看學校的霸凌問題,以及家裡手足之間的亂倫。最後的章節則聚焦於成人治療工作,這些加害者/個案的團體非常多樣化,在他們進入療程前,需要完整的評估及持續監看。

在所有的犯罪行為中,性侵害往往最令人憤怒且難以原諒。然而,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性侵害加害者並非天生的壞胚子,他們很可能在生命的早期,也曾經是暴力的受害者。

過去,心理治療的關注重點多半放在受害者身上。然而,本書作者多年來致力於加害者的治療工作,期許降低這類罪行的再犯率,防止更多悲劇發生。

作者簡介:

約翰.伍茲(John Woods)現為波特曼治療中心督導級心理治療師。主要工作對象是有暴力和問題性行為的成人和青少年。他原來是學校老師,後來成為特殊教育機構裡的心理治療師,曾任職於兒童精神醫學單位和青少年機構。他是英國心理治療師學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ists)、兒童心理治療師學會(Association of Child Psychotherapists)和團體分析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Group Analysis)的會員。

伍茲發表過多種與臨床工作有關的文章,包括自殘、寄宿安置機構的治療工作、戀童癖等,著有《施虐男孩》(Boys Who Have Abuse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with young victims/perpetrators of sexual abus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一書,並和安德魯.威廉斯醫師(Dr Andrew Williams)合編《司法團體心理治療》(Forensic Group Psychotherapy)和《波特曼取向》(the Portman Approach,位於倫敦的Karnac將在2012年秋天出版這兩本書)。此外,他也寫過獨腳戲劇本、全幕劇,其中兩部「虐之終點」(The End of Abuse)和「妥協」(Compromise)曾在倫敦上演,並由Open Gate Press出版。「心理治療的難題,」他曾說:「有時候反而更容易藉由戲劇或小說來探索,因為人類經驗經常是充滿矛盾又非理性的。我們不常在聆聽科學講座或統計分析時感動涕零,但是從事心理治療這一行,」他補充:「是需要投注情意的。」

伍茲深受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影響,如同溫尼考特,他會說,對治療師而言,個案接受他進入其內心世界,是一種特權(一項殊榮)。伍茲自己也曾寫過:「縱然治療師的工作是讓虐待、忽視和扭曲的醜惡面貌現形,但這個過程也是他或她參與創造及醫治的必要過程。」

 

詳細介紹(點我)

 

arrow
arrow

    A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